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文件提出,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10个方面的30项重点任务,这是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贯彻落实,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正向纵深推进。
今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强调,面向未来,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型经济形态,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生产要素供给有限性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制约,在促进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具有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建设数字乡村,大力推进乡村数字经济意义更加深远。
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农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渗透,正不断推动着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种植更省心。无人机植保飞防、种植托管、智慧农服等正有效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让广大农户切身感受到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省工省时、精准高效的种地体验。
生产更高效。测土配方施肥、定制化高产种植方案、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数据集成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及收获机等智能设备的使用,都使智能化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市场更有序。借助网络直播、农村电商等数字经济新模式,使农业行业能够有效贯通农产品供应链,提升农户的市场对接能力,创造就业,引导与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价值,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生活更便捷。现代人一“机”在手,横扫天下,金融、购物、学习、娱乐、交流等,无时无处不在享受着生活的便捷。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言而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体系、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组织形态重塑带来新的机会,给乡村振兴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同时,我们要看到,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还要看到,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通过增加农业化学品投入、土地资本要素投入、机械化投入等常规动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严峻的系统性工程,不但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现实约束,也亟待寻找新的动能。
数字乡村已经启航,数字化对于农资行业服务升级来说是机遇。同时,推动数字化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更是挑战。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更高质量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看到仍然存在诸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建立什么样的大数据体系,才能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的动态适应能力与灵活反应能力,做到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高质量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打通产业融合路径,实现农业产业链高效益,价值链高端化;才能有效规避生产要素成本持续高涨风险,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另外,建立什么样的大数据管理体制机制,才能打破疫情背景下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区域壁垒,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供需动态平衡等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的机制保障;才能打通农业技术的应用壁垒,快速响应农业科技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才能打破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的组织壁垒和信息壁垒,有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数字技术的内在需求,为“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正如《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所明确提出的任务,要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要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等。
乘“数”而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数字乡村”必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化新动能,也必将为农资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选自《中国农资》